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初汉三杰

初汉三杰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初汉三杰

初汉三杰,韩信,萧何,张良也.

韩信贡献最大!!!!!!!!!

淮阴侯韩信,善用兵.少贫,母丧,寄人食.主人厌之,怒,遂去.后归项梁,梁死,从项羽,而终不为所用.久之,叛楚归汉.初,上轻之,事之以粟粮都尉,固信亡之者再.萧何知之,不及闻上,乃月下追之.后复得,上遂拜之以大将,授之以兵符,称之为能人.其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平三秦,破魏王,擒齐王,入咸阳,围霸王,定天下.然信狂,欲反汉,萧何引之入宫,吕后杀之于宫.叹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相国萧何,善内政.萧何从政,犹如吴之鲁肃,兵粮未尝有不足,补给不曾有缺少,是固辄信战于前,而何援于后,源源不断.入蜀后,勤政.蜀本蛮夷之地,虽物资充盈,民风淳朴,天府之国.然诚后中原,民不闻百家之言,官不明治国之理.后何教之以百家之言,授之以治国之道,民称之曰能,官赞之曰贤,强民练兵,铸戟造车,以供出蜀之用.然何功虽大且不言,胸中日已有所想,夜乃有所梦,封之以地,除之以爵,无不拒,上厌之,汉定后入狱.

留侯张良,善谋略.先人五代事韩,后韩灭,弟死不葬,寻刺客欲杀秦王,然误中副车.王大怒,索之全国,良无奈隐姓埋名.遇仙人,因能忍,授之太公兵法,常读,熟记于胸.遇沛公于下坯,则弃韩归汉.沛公入咸阳,欲安其乐,不听樊哙退军之言,良劝之曰: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上从之,退军霸上.而项羽怒,且杀沛公,良劝项伯于前,救沛公于后,终解鸿门之祸.天下定,上称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欲封王,良婉谢而请封留,于是封留侯.后良计保太子,免大乱,于是退而游四方,善终.

观三人,韩信死萧何戒,惟良善终.奈何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某臣亡.向使信,何等众人师良之榜样,名垂青史于前,退隐四方于后,则皆善终.

(大将英布,彭越,以至吕后皆死,韩信,英布,彭越并称汉初三将)

淮阴候韩信、缵候萧何、留候张良

他们三人功劳很难说谁的功劳大。他们三人是相互补充的,萧何的强项是内政,但战略战术他不行;张良的强项是战略,但他的内政不行,军事指挥和战术方面因为他身体一直不好,虽然还可以,但是与韩信相比还是差一点;韩信的战略战术都不错,虽然战略方面差张良一些,但内政方面差萧何很多,而且他的个人性格有缺陷。

汉三杰与刘邦个人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与他们三个结局有很大影响。

萧何在刘邦没发达之前就是臭味相投的好友,加之萧何这个人也会做人,并不单纯的靠与刘邦的友情,他能适当的给自已加减分,再加上个人在楚汉之际超强的内政本领,有了这三个王牌,落个善终根本不成问题。

张良不象萧何一样,一开始就是刘邦的狐朋狗友。但是刘邦这个人自初见张良之后,两人虽然不是臭味相投,但却是一见如,两对彼此的印象是超一流的好,自打一开始刘邦就是把他作为自已的老师。他对别人尽管无礼,但对张良却始恭敬有加,对他也是言听计从。所以刘邦在扫灭群雄后想封他一块最大最好的地方,不过张良这个人会做人,也不爱这个(他信黄老),所以就要了一块不起眼的地方——留。

韩信这个就不行了,他既不是刘邦的老师,也不是刘邦的好友,又今天投这个明天投那个,凭什么让刘邦喜欢他信任他?更要命的时候,在刘邦困难的时候,他还趁机拿刘邦一把,逼刘邦封他为齐王!如果不是其超强的军事指挥才能,他这个人也多大出息。而且他这个拿不起放不下,既贪心不足,又念小恩小惠,不听蒯彻的建议,所以他最终要失败的。刘邦扫灭群雄之后,也就把他先改封为楚王,之后找了个小错把他降封为淮阴候。这时候,他还是不知改悔,夹起尾巴做人,自我感觉良好,羞于与樊哙等人为伍!他不死才怪!

张良当之无愧具第一。

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把张良和姜尚相提并论足见其重要

韩信贡献更大.一役奠定汉室江山.

张良主要是规划大方针的,可以说韩信和萧何也是他的棋子

韩信,萧何,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