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杂谈:李密为什么失败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隋朝末期,朝局动乱,上层的贵族们趁机开始对国家进行分裂,原本皇帝是应该禁止的,可惜皇帝没有能力,于是中层还有下层也开始分裂了。百姓苦不堪言,隋炀帝的无知导致天下大乱,预示着隋朝的灭亡,为了拯救苍生于水火,权臣杨玄与好友李密二人,策划者为民取义,但是无功而返。杨玄被处死了,逃跑后的李密一直进行着策划,准备东山再起,即是要推翻隋朝的统治,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好友报仇。预感到隋朝的江山已经大势已去,李密借助了起义军的力量,投靠了当时瓦岗寨的首领翟让。归顺以后,李密凭借自己睿智的头脑,对战场上形势的分析还有敌人的心理活动的猜测,让翟让多次取胜,成为翟让的左膀右臂。当时翟让最大的对手,是同为起义军的张须陀,在很多的战斗中,翟让被其多次击败,令翟让的军队士气受挫。 可是李密的加入,改变了这种状况,李密分析张须陀刚刚经历了很多的胜仗,会被眼前的胜利暂时蒙蔽双眼,骄兵必败,建议通过森林中的埋伏,打他一个措手不及。翟让听取了李密的建议,在树林了设置埋伏,大败张须陀的军队,顺利杀死了令翟让做梦都想杀死的人。在这场战斗中,李密的贡献巨大,翟让为了奖赏他,直接给了他一支军队,让李密带领。在李密的带领下,这支军队取得多场胜利,同时李密对待士兵关爱有加,跟士兵共同分享战利品。翟让也是一个有着宏图大志的人,看到李密的才能远远的超过自己,为了完成共同目标,直接将瓦岗寨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李密带着瓦岗大军攻进洛阳城,打开了洛阳的粮仓,不过他并没有让士兵们动这些粮食,而是将这些粮食分给有困难的人,让大家都很感激他。有了声望以后,全国各地的人渐渐归顺到瓦岗军,当时李密所率领的军队数量,一度超越了隋朝的军团势力。可是,最终推翻李密的并非是李密,而是另有其人,为什么李密这最有希望的人没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呢?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过分骄傲 项羽一直是李密学习的对象,在李密看来,他有着楚霸王那种气质。李密是非常傲娇的,见不得别人比自己游戏,假如出现比自己优秀的人,李密会异常嫉妒。魏征是历史上著名的大谏臣,他刚开始追随李密,觉得李密是一个值得追随的主人,所以为他谋划了十条建议。但是,李密觉得自己的才华在魏征之上,多次否定魏征的计策,不仅如此,还经常嘲笑魏征的计划不合时宜。因为此事魏征非常生气,对于谋略不采用也就罢了何必要嘲笑,魏征转而投靠了李渊。还有很多和魏征一样的历史名人,他们也都是李密的手下,只可惜得不到重要,才离开的,最后成为唐朝的开国大臣。 二、疑心病太重 李密的确很多方面都和项羽类似,比如疑心病这一点。就是因为不信任,所以他没有一个信得过的将领,什么战争都要自己提枪上阵,这样就可以防止那些人叛乱。李密毕竟不能和身经百战的武将比,所以他好多次差点被杀死。在普通的士兵看来,这是一个好的领导,但是将士们却觉得这是不信任,所以始终保持距离。不仅如此,李密为了保住自己绝对的地位,将手下实力比较强的大臣进行压制,剥夺他们手中的权利。李密作为一个文人,自然知道用兵之法,但是对历史的认知确实是比较片面的,更是一位的崇拜项羽,少了对刘邦的学习,永远不知道用人的真谛,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三、忘恩负义 李密的成功过程中,翟正担当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翟让,就没有李密。但是翟让永远不会想到的是,自己的命,会葬送在李密的手里。翟让能够主动让出位置,并且把位置让给一个刚刚加入的人,可见翟让非常具有胸怀。起初也有人劝解过翟让,告诉他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翟让并没有听从,他相信自己的眼光,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这件事情传到李密的耳中,李密却十分的惶恐,他害怕哪一天翟让会顾忌自己能力太大,所以干脆直接杀了翟让。李密的手段非常残忍,夜里与翟让谈话时,乘其不备一刀结果了他,事后也派出暗中的人手,将翟让的所有关系密切之人全部杀死。李密这个人就是一个白眼狼,这样的人注定与胜利无缘,自己下场也不会太好。 四、鼠目寸光 一个只知道在意目前利益,不知道长远打算的李密,失败也是必然的,最直接的事情就是进攻洛阳的时候。李密和李渊都是当时的起义军,二人都想做出一番事业,当时的洛阳是帝都,二李都渴望着获得这块风水宝地。李密认为自己就是皇帝,局势已经定了下来,隋朝没有发言的权利了,所以他就和李渊商量,看两个人谁攻打洛阳。李密把长安给了李渊,希望自己能够去打洛阳,这样自己拿下洛阳的话,就是皇帝了。李密却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忘记了隋朝的强悍,每一次进攻都失败了,还被宇文化及将自己兵力都消灭大多,只能投奔李渊,李渊已经成为皇帝了。后来李密投靠李渊,高兴的李渊赏给李密很大的封地跟权力,但是不久就被李渊杀死。 这就是李密的一生,机关算尽太聪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大家觉得怎么样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