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理论是谁提出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
其特点是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过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它还提出了市场价格论,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理论的核心和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论是19世纪70年代由英国的杰文斯、瑞士的瓦尔拉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来的。他们的理论和戈森并无直接的渊源。门格尔是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边际效用的基本观点。他综合前人的主观价值论和效用递减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价值决定于商品的最不重要部分的效用价值的理论,奠定了边际效用论的基础。杰文斯的学说和门格尔同时出现,不过杰文斯是用数学说明价值决定于最后效用,因而也被称为数理经济学派。奥地利的维色和厐巴维克继门格尔之后使边际效用理论得到了发展和系统化,特别是在厐巴维克的著作中,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得到了最完整的表现。
边际效用理论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研究了劳动生产增长率的原因,说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阐述了分工、交换、货币、价值和价格间题;研究了资本的特点,说明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各自完全独立地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这一原理后来被称为“边际革命”。
边际效用学派的奠基者是三位几乎同时各自独立提出主观价值论的经济学家: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杰文斯在1871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提出了“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边际效用学派在方法论上反对德国历史学派,主张抽象演绎法。他们把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归结为人的无限欲望和数量有限的资源之间的关系,把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
边际效用理论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研究了劳动生产增长率的原因,说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阐述了分工、交换、货币、价值和价格间题;研究了资本的特点,说明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亚当·斯密,经济学之父,英国哲学家,代表作《国富论》
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奠基者和最伟大的代表,也是工场手工业与产业革命前夕集大成的经济学家,还是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创建者。
1759年,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出版。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富论》,该著作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整个欧洲和美洲为之疯狂,至今仍然在经济学领域享有崇高的荣誉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