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 |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本文字数:1546
“佛法新闻坦荡途,人人在握有灵珠,四边莫触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无。”惟贤法师以太虚大师这首诗,勉励学佛青年们上进。他以丰富的学识,广大的慈悲心,超凡的智慧,圆融的佛学思想,被佛教界尊称为“当今唯识学泰斗”。虽然法师已经西去,但留给了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每周三,禅宗文化将连载惟贤法师佛学系列问答,敬请关注。
问: 如何区分正定和邪定?
惟贤法师答:邪定,就是有名利心,有得失荣辱心,也就是说有这些烦恼心,烦恼没去,结果就走火入魔,那就是邪定。正定是什么呢?是根据戒定慧而来的,持戒,才有正定,才有正慧,这是个根本问题。比如说你修人天善,修人天的定,世间定嘛,但你不持五戒怎么行呢?所以,持戒,修定,发慧,要一连串的功夫。持戒首先要淡于物欲,不追求物质享受,淡于物欲名利,少欲知足,去掉贪心,才能做到持戒。这个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啊!一般普通人都是被富贵名利、是非得失、家庭儿女所萦绕。
有这样一个公案嘛。唐朝的杭州城外有棵大树,有个禅师叫鸟巢禅师,他就在树上搭个架子在那儿住,跟周围的那些鸟儿和平相处。有一天,白居易来见他说:哎呀,你这个太不安全了,你怎么住在这里啊?鸟巢禅师笑着说:我不安全啊?你才不安全呢!白居易讲:我是一方的太守,比县官高,怎么不安全呢?鸟巢禅师说:你虽然身居高位啊,但你的心是七上八下的,荣辱得失,患得患失,比火烧起来都厉害。白居易知道他是高僧,就给他下跪,给他磕头,又问他:禅师啊,什么是西来大义?就要考他。鸟巢禅师说:很简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就说:这句话嘛,我们唐朝三岁娃娃都晓得。鸟巢禅师哈哈大笑说:三岁娃娃都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因此,晓得是容易的,行起就困难,这就是个戒的问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戒。戒很重要。
问: 如何理解《金刚经》上说的“一合相即是不可说”?
惟贤法师答:这个一合相有两种解释:一种就是大地微尘成为一个大世界,这个大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啊,它是由微尘的观点到世界的观点,是个抽象的东西,抽象的东西那是不可以说的;另外一个解释呢,就是说一切法与真如相合,不可以变易,但是这个理必须要证真如,要亲证,但凡夫不知晓,执事废理,把它当成事情来看,事情就不能代表真心嘛,真心怎么能够与十方上下来比呢?十方上下是有局限的,要超越空间时间的嘛!“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那就很明显。
来源:腾讯佛学
问: 我们人界,用嘴说话来进行交流,无色界中的众生怎么交流呢?
惟贤法师答:他是以定心来缩短语言的距离,可以交流,就看定力的深浅。比如色界,它有定,它是有形的;无色界有定,它又是无形的,但都离不开意识,意识很广大,但是真正到了非想非非想天,他虽然是达到无想了,但他生命的细相还存在,也就是说,那个阿赖耶识的我还存在,与出世间定就无法相比,这要有区别
问: 《成唯识论》中说“依无间灭立等无间”,何谓“无间灭”?
惟贤法师答:《成唯识论》中说“依无间灭立等无间”,何谓“无间灭”?
这是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因缘依种子立,依无间灭立等无间,依境界立所缘,依所余立增上”,无间灭,指意识前念传给后念,叫无间,平等无有间隔,叫等无间。说明一个事情的生起,意识的生起,离不开缘,眼识生起要有九缘,耳识生起要有八缘,鼻、舌、身各需七缘,说明一个识生起来要看内因外缘,没有缘,识生不起来。
释惟贤
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佛学院院长、重庆慈云寺方丈。当代著名高僧、法门领袖、唯识学泰斗。著有《华严要义》《法华要义》《楞严大义》《普贤行愿品讲要》等。2013年2月2日凌晨4点16分于重庆南岸区涂山寺圆寂,世寿九十三岁。
答问内容均选自《慈云全集》,经北京华藏图书馆授权发布。
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微信群
若要转载,请在后台联系我们
本文由禅基地编辑组整理,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编辑/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