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安徽黄山发现两个哺乳类新物种,麝鼩属物种有啥特性?

安徽黄山发现两个哺乳类新物种,麝鼩属物种有啥特性?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安徽黄山发现两个哺乳类新物种,麝鼩属物种有啥特性?

先上论文,再解读

读论文先看摘要,摘要大意是说,在黄山发现了一种新的麝鼩物种,对其形态学数据和DNA序列进行了分析。发现它形态学上与它同属的不同,它主要体现在身体和头骨较小,前磨牙和磨牙较平滑。也不同于东南亚的麝鼩属种。这些表示这个小东西是单独的物种.这个小东西与其他的麝鼩遗传距离在9.8%~15.3%之间,存在种间差异。新物种目前分布在黄山的野生猴谷。

ps:那个 麝鼩 的英文是啥读了半天没看懂。还是我英语太渣了。

接着来读论文,我们按照论文的顺序来读。

1.介绍

首先跟大家介绍了哈麝鼩是个啥子东西,就是让你们不要搞错了,我看到微博好多人把它当耗子。ps:耗子:我不认这门亲戚,没我好看。

2.研究方法

2.1.1 在2017年5月到7月的时候,研究人员在黄山捉了几只耗子,哦是麝鼩。反正就是一顿操作后,它们的身体现在躺在安徽大学生物博物馆。

2.1.2 研究人员对麝鼩进行了一些操作后,对它们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

2.2. 为了对小麝鼩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从NCBI(表1)下载了40个序列与这5个进行对比。

2.3 对三个麝鼩物种进行形态分析,这三个包括C.anhuiensis(n=6),C.attenuata(n=16)and C.huangshanensis Yang,BW Zhang&Li,sp.nov.(n=5)。反正就是看长相身材啥的。

3. 实验的结果

略略略。。。巴拉巴拉。。。图太多跳过系列(严谨的我是因为不用看,嘿嘿)

4. 对麝鼩的系统表述

身材:中等大小的麝鼩,体重约4.35-7.77 g;头和身体的长度约50.45-61.97 mm;尾巴的长度约39.64-45.03 mm(n = 5)。ps:好轻啊,看起来么大~关在家的我重了300只麝鼩~

长相:头小,鼻子像大象,长胡须回到耳朵基部,小眼睛,圆耳朵,耳壳上有明显的底毛;绒毛略有金属色,灰棕色,背部略深;四肢细长,每只后脚有五个脚趾;脚上有小的肉质突起和掌状环,颜色适中;手掌和脚底背面粉红色,半裸,脚踝有稀疏和棕色的毛;尾巴长约76%。(反正我是直接翻译的这一段~你们看看就好)

头骨长而平,没有颧弓,有明显的脊状突起。上颌第一门牙坚固而弯曲;第二个单尖大小与第三个相似,有一个大而三角形的前磨牙和一个前尖。臼齿尖尖锋利。下颌第一门牙向前伸展,下颌末端略微向上弯曲;前磨牙尖端和臼齿尖端比其他尖端锋利。枕骨和顶骨之间的缝合线向下延伸,位于人字骨前面的突出位置。

词源:具体的名字黄山“ huangshanensis ”指的是它的所在地-中国安徽省黄山。ps: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日本的笑话,人名。。。

通用名:我们建议“ Huangshan white-toothed shrew ”为该物种的英文通称,中文通称为“ 黄山小麝鼩 ”。啧,就这么严谨的定下了鼠鼠的名字。麝鼩“我是被迫的”

5.讨论

在进行这项工作之前,中国已经报告了13种,包括巴拉巴拉。在东南亚,近年来新报告了数十个物种。其中,从NCBI获得了6个物种的12个序列。但是因为这5只小东西和其他的不一样,所以这就是一个新物种了。ps:感情这麝鼩的物种种类经常增加???

1.这个物种的发现没有多大新鲜感,在国内,东南亚发现了很多种,估计以后还会有新的。

我刚发现这是两篇论文,我少看了一篇。我去瞅瞅后再更新

第二篇文献是2019年10月份的,和这第一篇大同小异。就连结论也差不多,不想读了,我把链接分享出来有兴趣的去读吧。

再次更新~

我们根据界门纲目科属种来说一下 麝鼩 以及这次的两个新的小物种

麝鼩的身份信息是:

看到网上网友都说它像老鼠,那我顺便写一下我们家鼠的界门纲目科属种。

家鼠的身份信息是:

所以常见的家鼠和麝鼩是不同目的哦!

就酱~感谢阅读,我是科普小当家。关注我,我还有其他很有趣的回答哟!

本来想好好看看文章解读一下的,然后发现就是发了新种,我也不是做什么麝鼩分类的,学术价值高不高也搞不明白,不过直到我看到微博……

好吧好吧,你们说是老鼠就是老鼠吧。

然后画风有点奇怪了起来

看样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的新闻热度降得有点快。

麝鼩,哺乳纲/食虫目/鼩鼱科/麝鼩属,一种非常古老的食虫哺乳动物,视力退化,嗅觉灵敏,喜欢生活在有水源的地方,新陈代谢极快,不停在觅食和吞噬各种食物,性凶恶,同类相噬,有的种类门齿间有毒腺,一般人无法区别鼠类与麝鼩,雄兽有分泌芳香物质的腺体,雌性特别能繁殖,外出觅食时候,幼崽通常咬住前面幼崽或者母亲的尾巴随行。

整个鼩鼱科绝对是哺乳动物里面的异类。

人家有毒牙……

准确来说,是鼩鼱科动物的唾液腺能够分泌毒性物质,其毒性可以导致被咬的猎物立即丧失行动能力。

幸好,它的猎物都是蚯蚓、昆虫这类小世界居民……

不过,由于这些小动物大脑没有沟回褶皱结构,而且大脑体积也比较小,鼩鼱都是有点憨憨笨笨的。所以,任何靠近它们的活动物体,都可能被突然咬上一口!

这就让某些好奇心过剩、喜欢乱摸乱碰的智人,立即获得了一个疼痛无比、肿成香肠的手指。并且,这个debuff的伤害加成可以长达一周……

再说鼩鼱科的麝鼩。

它们之所以叫麝鼩,是因为这些鼩鼱身上的腺体很发达,总是散发着一种恶心的难闻气味。这种气味具有极好的防御功能,能让除了猫头鹰以外的大多数掠食动物知难而退。

哺乳期的母麝鼩偶尔需要带着一窝幼年麝鼩近距离迁徙。迁徙过程非常拉风:它们会首尾相连排成一串,后一个咬住前一个的尾巴,像一列火车一样向前行进。(万一后一个咬得太用力,前一个会不会中毒?)

我看微博上有人担心,如果这种动物被发现之后会不会被吃绝种?

我觉得还是不要了吧?放着二师兄的肉不吃,吃这么个又小又臭的小“老鼠”?

而且很多人猜的没错,麝鼩这种野生动物经常和老鼠混居在一起,身上不但有革螨、吸虱、蚤等寄生虫,还携带了大量致病微生物和病毒。

有文献报道,大麝鼩和灰麝鼩携带有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与这种疾病在乡村地区的人员发病有直接关系。

反正吧,这种把技能点大量分配给生化武器输出的小生物,我是不打算再碰了。

额,疼……

今天的3月3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研究人员在安徽风景区发现两种新物种

分别是:

安徽麝鼩”(Crociduraanhuiensis)和

黄山小麝鼩”(Crocidurahuangshanensis)。

他们大多数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森林,平原,他们特喜欢吃土壤里的昆虫,食性杂,也吃植物,果子,种子。

麝鼩 眼睛小,尖嘴,圆耳,背部皮毛灰棕色偏黑,腹部淡于背部;尾与皮毛颜色相近,尾近半裸露,近半具稀疏短刚毛,靠近尾部皮毛逐渐变短,尾尖具突出毛刷状毛束;四肢半裸,呈粉色踝关节处着生稀疏短毛。头盖骨长而窄,额骨第一对门牙发达,人字脊较明显。

它们很有可能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只是没有被人发现。

我们的新朋友要好好保护,就像人类喷洒农药对人来说是受益的,对生态链是灭顶之灾。

和老鼠看着没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