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教授对一次作文赛点评说小学生作文“元气淋漓",中学生反而空洞,您怎么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罗教授受到您的邀请,我有诚惶诚恐的感觉,为了表示对您的尊重,只好班门弄斧了。下面我谈下自己的认识:
一、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幼儿园老师在黑板上画个圈,问孩子像什么?孩子可能会回答像太阳、像月亮、像吃饭的小碗、像小车轮子等。您若问初中的学生可能只回答是“零”。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我想还是我们的教育体制问题。我们班额较大,一班几十个学生,老师为了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要求学生坐端正、不允许乱说话、认真听讲。您想年复一年孩子都像木偶似得坐着,他们的思维能力是否被控制?创造力是否被扼杀?
李铁安老师在《美国教育启思录》一书介绍了美国的小学生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自由,可以坐着听讲、也可以躺着听讲。或许这就是中国学生后劲发展不如美国学生的原因。
二、读书量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阅读量不低于145万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可我们现在的学生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老师、家长推荐的习题一本又一本,可怜城区的学生没时间读书;农村的学生没书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易如神。”好词佳句积累的少,怎么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好作文呢?当有人问温儒敏教授“听说读写”哪个环节最重要?温教授回答“读”最重要。可以说没有“读“就没有“写”。另外,他还强调“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三、缺乏生活体验
“生活是作文之源。“现在学生生活面狭窄,走读生“家—学校”两点一线;寄宿生每天“只看到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对大自然、对社会接触的少,积累素材少;即使在星期天、寒暑假能出去走走 ,可又缺乏观察体验,对生活中的素材往往“熟视“而“无睹“;缺乏情感体验,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对长辈的呵护、父母的关爱,他们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没有爱的体验,当然也写不出“情景交融“的语句来。
我觉得学生写不出有灵性、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的作文是由以上几种原因造成的。不妥之处,请指正!
还能怎么看?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学生的作文,必须得按语文老师教给的套路写啊!必须得中规中矩地写啊!!
要知道,在激烈的中考,高考竞争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作文那么大的分值,谁会去拿标新立异去冒险呢?谁知道不按套路的立意和文章结构会不会入了判卷老师的法眼呢?谁会和自己的分数过不去呢?
当然放弃中考高考,仅为走个考试过场的除外,已联系好出国留学就为过把升学考试瘾的除外。他们可以尽展个性,直抒胸臆。
作为非语文学科的老师,为了辅导自己的孩子,我看过很多结集出版的高考作文集。实话实说,除了那些显而易见的好与坏,有些高分甚至满分作文和低分作文,我真看不出有什么区别,都是不走常规路。
可是都是没按套路来,怎么有了高分和低分的天壤之别呢?自然有它的标准。可是作为大学文科毕业的我,看不出其中的奥妙啊!
那么中考高考的学生能否把握驾驭这个标准? 不知道。“文无定法”,语文老师估计也不能完全把握。所以日常就是教会并要求学生一定要按套路,中规中矩的写,不敢“富贵险中求”,只求稳,只求自己学业水平的正常值。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在这种日复一日的常规训练下,中学生作文空洞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考试得分,得高分才是硬道理。
引论
温儒敏教授今年6月参考粤港澳大湾区一次作文比赛的终评委工作,他的 @ 温儒敏教授主页6-17,11:55发文一一
香港GAPSK(语言推广机构)组织粤广澳大湾区(后在网友提醒下回复校正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生写作比赛,有二万人参加。几轮筛选出60名,分高中初中和高小评出金银铜奖。我受委托花了一整天时间终评。印象是,小学生元气淋漓,写得最真切有趣有味,初中也还不错,高中则比较空洞,多染上成年社会的做作。整体印象而言,香港学生较关注个体和人生,不掩个性。内地学生视野较开阔,但空话套话也较多,文艺腔严重。
温教授的点评,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一矢中的。温氏的话语风格从来都很有特点,诸如他经常说的“读书种子”“跳读”“抓住牛鼻子”等,虽不是专业术语,但接地气,使人一听就忘不了;当然,温教授也有一套套端庄严密的学术话语,如他说他最早创出“守正创新”,现在成了热词。
温教授的点评很精彩!但我们只看教授文笔的老辣精彩仅是停留在欣赏层次;我们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得到宝贵的启示,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医治各学段学生作文的毛病,保护学生作文的兴致,拓展写作视野,说真话、抒真情、议感想。本文仅谈一点得到的启示。
本论
为什么小学生作文“元气淋漓"?我们该如何保护小朋友的童真童趣、让他们说说“傻话”、宽容他们的“不成熟”?“元气淋漓”,是“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如玉璞”(后者为广东版《新三字经》)的尽性尽情释放,是最本真最原生态的审美品质。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同感:每年春晚的节目,小朋友的表演最叫好!成人表演的节目太多做作,太多“假大空"的内容,吐槽声音最多。几乎所有的作家都说他的写作得益于“童年记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写得多好!余华说他小时候夏天经常睡在医院太平间冰凉的水泥板床上降温,因而他能够写出《活着》。
对如何挖掘小学生的写作潜能,我刚好有几个教学案例,与同行分享共勉、期望批评指正一一
作文教学如何挖掘学生充满“童真童趣”并且“灵气闪烁”的创新表达能力?
指导写作,尤其是小学、初中的写作,做到充满童真童趣和“灵气闪烁”的创新表达,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和理想的境界。如何去挖掘孩子的这些表达能力呢?我主要是从下面两大方面入手的。
第一,鼓励孩子写自己的生活,大胆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特别是自己的感受。
童真童趣,大多数孩子原本就天生俱有,并不缺乏,有不少孩子的思维还偶有灵气闪烁,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那么,原本就有的童真童趣,孩子们为什么不会或很少在作文中表现出来呢?那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为了所谓的迎合或应付考试,为了所谓的“四平八稳”或“立竿见影”,往往是陷入一种教条式的、格式化的、套路化的教学。这样就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不利于自由发挥。
这种做法,最典型的就是作文的开头,很多老师都教学生“学习”用什么比喻句呀、排比句呀等等比较固定的模式去开头,结果大多数学生要么是生搬硬套,要么是写一堆“狗屁不通”的废话。须知作文开头的写法,虽有“开篇点题和引出下文”的基本要求,却无什么固定模式之说;须知运用比喻句或排比句开头虽好,但其是一种较高的要求,孩子们大多是不能一下子达到。所以,在遵循写开头的基本要求之下,鼓励孩子尽量写出一个“简洁、与别人不尽相同”的开头即可。
比如《我和作文的故事》,有个孩子写道:“说起作文,我和它之间的故事还真不少。这不,眼看假期就快要结束了,可老师布置的两篇作文,我还没有写呢。”这种谈话式的,并且有点调侃式的开头,我就认